1985到1994年间,人民币外汇机制是什么,有什么优劣,导致1994外汇改革?
1985到1994年间,人民币外汇机制实行的是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到1994年之间,中国的外汇体制应该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外汇管理比较严格,可能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或者多重汇率制度,比如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并存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正在逐步开放,需要吸引外资,同时又要控制外汇流动。
比如,官方汇率可能由政府设定,用于非贸易项目,而调剂汇率则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形成的,用于企业之间的外汇交易。这样的双重汇率制度可能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汇率不统一导致的市场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可能的黑市交易。
具体来说,
优点
优点可能包括吸引外资、促进出口,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调剂市场获得更多的外汇,从而有动力出口。
– 一定程度上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在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双轨制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灵活性。企业在完成上缴外汇任务后,可将留成外汇在调剂市场按较高汇率出售,增加了企业创汇积极性。
– 缓解外汇供求矛盾:调剂市场汇率根据供求关系浮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外汇市场实际供求状况,对官方汇率起到补充作用,缓解了外汇资源短缺问题,使外汇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缺点
缺点可能包括汇率双轨制带来的套利机会,企业可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外汇,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还有可能增加政府的外汇管理成本,以及黑市的存在影响经济秩序。
– 汇率信号失真:两种汇率并存,使人民币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国际竞争,也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 管理成本增加:双轨制需要对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分别进行管理和调控,增加了外汇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也为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 不利于国际经济交往:双轨制汇率在国际上被视为一种歧视性政策,不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有关规定,给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